防止虐待兒童會接211宗懷疑虐兒個案 心理虐待按年增4成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9/11/20 18:59

最後更新: 2019/11/21 00:26

分享:

分享:

防止虐待兒童會旗下「求助及親子支援熱線」於2018/19年度共接到1244宗舉報和諮詢服務,當中有211宗為懷疑虐兒個案。(林宇翔攝)

父母照顧子女固然不容易,但用錯方法或徒添虐兒悲劇發生。防止虐待兒童會旗下「求助及親子支援熱線」於2018/19年度共接到1244宗舉報和諮詢服務,當中有211宗為懷疑虐兒個案。

防止虐待兒童會總幹事黃翠玲表示,去年4月1日至今年3月31日,其熱線共接到1244宗舉報和諮詢服務,涉及1263個兒童,當中有211個懷疑虐兒個案,涉246位兒童。

懷疑被虐兒童中以3至5歲最多,有70人(28%),其次為6至8歲及9至11歲,分別有有56人(23%)及38人(16%)。黃指,3至11歲為高危組別,是與升小一及升中一兩個關卡,家長和小孩壓力均大有關。

在懷疑虐兒個案中,以身體虐待比率最高,達5成3,有112宗。而多種虐待佔29宗(14%),較前一年度增5成;心理虐待則有28宗(13%),按年上升4成。

黃翠玲解釋,身體虐待與體罰關係大,部分家長誤以為用體罰方式管教有效,但研究顯示體罰不僅無效,且只會令小孩自信低下,甚至學會以暴易暴。

她又指,身體虐待佔最大比例,是由於小孩外傷明顯,容易察覺,但提醒心理虐待,及體罰時伴隨喝罵、羞辱所造成的心理傷害,亦不容忽視。她舉例,最嚴重接獲有初小學生因學業成績不理想,害怕遭父親責罵和體罰而反鎖在房間,但父親以後備鑰開門時,拿著利器指罵他,令小孩感恐慌,造成心理傷害;此外,父母不理會小孩紓發負面情緒,或差別對待兄弟姊妹,亦可能構成心理虐待。

該會建議,應全面立法禁止體罰行為,包括在家中,並設立清晰的兒童心理虐待法例,推動公眾對辨識兒童心理虐待的認識,當局又應探討實施專業人士強制性舉報虐兒機制的可行性。

記者:徐紹軒、胡靜嫻